早就該如此了 但是源源不絕流入的現金 是很大的誘惑 保險公司股東利用它賺得金山銀山 

對保戶的權益卻十分苛刻斤斤計較 此時此刻卻又換上一位派頭十足的主管官員

而將得心應手幹得虎虎生風的原主委換下 實在擔心 如何面對日益險惡的金融環境

尤其是新的保險會計制度 IFRS-17 會將保險業以往的鍋底掀開來 保險公司會屈服吐利嗎

繁事多如牛毛  將是一場硬戰  好戲將要上場了

資歷完整 不必然就會幹得好 !

 

 

名家觀點/壽險市場是該回歸保障本質了   2020-05-15 經濟日報 / 葉銀華

台灣人愛買保險,特別是在銀行定存利率很低、大額定存又如同活存的年代。國人平均每人擁有 2.5 張保單,

其中近十餘年來購買的保單,比較多是儲蓄險,等同是民眾的資金配置,由銀行定存轉至「預定利率較高」的各種儲蓄險種。

此狀況也讓壽險產業的資產從 2004 年底的 5.4 兆,增加到今年 3 月約 30 兆元。

 

因此,壽險公司拿到保費收入就得要配置在較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,

而台灣債券市場所提供報酬率、期間、成交量,都遠不及壽險業所需,因此有大量投資國外之需求;

使得台灣壽險業之國外投資占可運用資金總額早超過六成,而直逼七成。

此一現象,使得國際間匯率、利率、股市風險大大影響壽險公司財報數字,也衝擊其財務健全程度。

 

上述的狀況,引發一項問題:在低利率時代、賣高利率保單,合適嗎?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直指這是危險的。

而且信評機構中華信評、穆迪與惠譽也陸續將台灣壽險業的展望調為負向。

為了改善此一問題,除了將保險公司淨值比率納入監理指標外,金管會保險局持續推出限速政策:

持續調降保單的責任準備金利率與實施門檻法則,例如:最近金管會公布下半年壽險業各幣別新契約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,

新台幣降 1 碼(1 碼是 0.25 個百分點),美元與人民幣均降 2 碼,澳幣降最多高達 4 碼。

此政策的影響是保險公司要提列的準備金會拉高,保險公司在銷售新保單時,就會以調降預定利率、調漲保費來反映。

 

為何上述的政策是必要的,也符合國際現況?要論述此議題,必須說明國際金融情勢。

因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,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(Fed)採取三輪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(QE),

大量釋出資金,使其資產負債表總額,從 1 兆美元增加至約 4.5 兆美元。2018 年初至 2019 年第 2 季,

聯準會希望貨幣政策正常化,開始逐步減少從金融市場購債,使其資產負債表總額降至 3.7 兆美元。

 

然而,因川普總統強烈振興經濟的要求,聯準會再度開始逐步從金融市場購債;

更要命的是今年 3 月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席捲美國,川普防疫無力,經濟需求面急凍,

為了撐住金融體系的流動性與避免信用崩潰,聯準會史無前例地瘋狂買債,

不僅買政府公債、房地產抵押債券,也買公司債,短短一個多月,其資產負債表總額高達 6.2 兆美元。

 

同時,聯準會也在 3 月中旬一口氣調降基準利率 4 碼,一次打到底,來到 0% 至 0.25%。

使得美國未來不排除有可能跟其他主要經濟體般,出現零利率、甚或負利率的窘境。

在上述資金蔓延與央行利率政策的影響,使得美國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跌至歷史的低點 0.6%。

而此指標利率曾在聯準會要嘗試將貨幣政策正常化之 2018 年 11 月,升至約 3.2% 的水準。

 

由以上美國貨幣政策與利率的變化,未來壽險公司投資以美元計價債券的利息收入將不會吸引人(更何況還有避險成本),

而其他經濟體也一樣、甚至更低。要賺取高報酬,除非是企盼債券與股票交易之資本利得,

然而此將使壽險公司的財報深受市場風險的影響,同時也有要計提更多的資本,並非壽險公司經營本質所容許。

金管會調降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與門檻法則,主要影響的是儲蓄險,特別是 6 年期以內之短期險種可能會消失,

而對於長期或終身壽險、保障型的險種則影響較小,此也是引導台灣的壽險市場逐漸回歸保障之本質。(作者是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普羅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