儲蓄險的解約率非常高 不要高估自己收入的穩定度 萬一中途繳不出來而造成的損失

是想要賺的利息幾十倍 所以非不得已不要碰 

 

 

儲蓄險回不去了!你的錢該放在哪裡?保險業大變局帶來的「危機」與「轉機」

  資料來源:今周刊 1227   20200624

 

56 歲的趙媽媽,是任職於中央部會的公務員,她的先生任職於建築公司。趙媽媽目前已經擁有 5 張儲蓄險,

其中 4 張已繳完,每年均可領回紅利,剩下一張 10 年期保單,每年要繳 26 萬元保費,還要再繳 7 年。

 

趙媽媽自陳是儲蓄險忠實信徒,母親曾因投資股票遇到「郭婉容事件」大崩盤慘賠,讓趙媽媽把出社會所賺的第一桶金,

全部給母親應付融資追繳。從那之後,她就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,結婚時,也與先生約法三章,股票、期貨等投機遊戲絕對不碰。

 

去年,趙媽媽的大兒子大學畢業、開始就職後,她有更多餘裕買儲蓄險,不過,她的想法卻有 180 度的大轉變。

「我的一位同事父親因為失智,需要請看護照顧,每個月開銷高達 5 萬多元。雖然,我與老公的父母都很健康,

但世事難料,而且,我的老公還是獨生子!」她計算,5 張儲蓄險保單,預計未來每年可領回 18 萬元紅利,

加上先生的退休金,每個月收入估計有 11 12 萬元。「但我們上頭還有 4 個老的要照顧,

未來會怎樣很難說,想遠一點,還是覺得相當不安……。」

 

儲蓄險保單停賣 每年 6000 億保費尋求新出路

 

最近一年來,市場上大量的儲蓄險保單停賣,加上利率愈來愈低,讓趙媽媽下定決心:退休理財,不能光靠儲蓄險!

於是,趙媽媽去年開始投資 ETF,以往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她,開始認真研究高殖利率股票、ETFREITs、債券型基金等,準備把儲蓄轉進這些商品內。

 

趙媽媽是台灣眾多儲蓄險保戶的典型寫照之一。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指出,儲蓄險在學理上並沒有精確定義,

但大體是指「保障成分很低、以理財為主要目的之壽險產品,類定存保單就是代表。」儘管金管會沒有對儲蓄險保費有精確統計,

「但每年 5 6000 億元的保費跑不掉!」彭金隆估算說。

 

令人情何以堪的是,台灣人每年保費愈繳愈多,保障卻是少得可憐。金管會統計指出,台灣平均每人年繳 15 萬元台幣保費,是美國的兩倍強;

2018 年而言,總計有 19.6 萬保戶不幸離世,但平均每人領的死亡給付僅 56.8 萬元。講難聽一點,辦完後事所剩無幾,更遑論要照顧遺孤家人。

 

儲蓄險錯當保險 金管會出手改革、扭轉亂象

有鑑於台灣人保費愈繳愈多,保障卻愈來愈少,金管會研擬多時的「健全保險商品結構相關規範」將於 7 1 日正式實施。

這紙新規定的最主要精神在於,大幅提高壽險死亡給付的下限。

 

舉例來說,某 25 歲保戶購買終身壽險保單,如果不幸於 30 歲過世,這張保單的死亡給付,必須至少是已繳保費的 190%。

換句話說,如果保戶已繳 50 萬元保費,死亡給付必須至少 95 萬元。(31 歲至 40 歲為 160%,依年齡層各有不同。)

 

7 1 日保險新制上路,壓縮儲蓄險的利率空間,將導致許多保單停賣,「保費收入懸崖」於焉出現。

據壽險公司主管指出,如果光計躉繳型的終身壽險,這個高資產階級最愛的「儲蓄險」,初年度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恐將衰退 50%以上,堪稱是保費懸崖的重災區。

 

另一方面,銀行通路占了台灣整個保險銷售 45%至 50%比重,且理專大多只賣容易說明、不需理賠後續服務的儲蓄險商品,

所受的衝擊自然高於壽險公司或保經保代的旗下業務員。

 

一般來說,財富管理手續費中,主要來源有保險、基金、信託及結構性商品等,

其中保險占了 50%至 60%比重,是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中最重要的來源。

 

儲蓄險資金去從 有望讓資產管理業重現生機

儘管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可能因儲蓄險退場而萎縮,然而,每年保守估計 5 6000 億元的儲蓄險保費,仍將尋求出路。

這筆資金可能流向定存、股市、房地產、基金等,行蹤雖難以掌握,但可確定的是,留在台灣的比率將比移往海外大得多。

 

2 個重要指標,充分佐證這個趨勢。第一,過去一年來,外資賣超台股高達 3700 億元台幣以上,

一向受到外資資金高度牽動的台股不跌反漲,仍出現 7.1%的漲幅,是亞洲主要股市中表現最佳者。

這顯示,外資賣出的股票,由充沛的「內資」接手,這個「內資」可能是台商回流資金、可能是國內壽險公司、

可能是國內投信或證券公司,也可能是像前述趙媽媽這樣,把儲蓄險保費轉至 ETF 的螞蟻雄兵散戶。

 

第二,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,境內基金規模在今年 5 月來到 4.03 兆元台幣,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30%。

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指出,國內投信產業陷低潮好幾年,過去 2 年宛如旱地拔蔥式地成長起飛。

ETF 受投資人歡迎居功厥偉,但這背後也顯示,很多國人了解到退休金要透過投資、主動去賺,

而不是買儲蓄險用存的,這種覺悟讓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生機乍現。」

 

保險產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表示,保費懸崖雖帶來衝擊,但也帶來轉機。「業者可藉此調整產品結構,改善財務體質,

以更好狀態迎接 IFRS 17 號公報的到來。保戶將更懂得區隔保險與理財,有助提高保障之餘,財富更能穩健成長。」

「保險經紀人將更專業導向,更用心為保戶做售後服務。資產管理業者則因儲蓄險資金的去化,而注入新的成長動能。」

如果因應妥當,儲蓄險退場,或許帶來的不是危機,而是創造保險公司、保戶、保險經紀人與資產管理業 4 贏局面的契機!

 

(尊重智慧財產權,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:今周刊 1227 謝謝!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儲蓄險 中途解約
    全站熱搜

    普羅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